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回复: 0

古代为什么会“卖身葬父”,自己挖个坑埋了不行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5-6-18 11:19
  • 签到天数: 59 天

    [LV.5]上尉

    568

    主题

    285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影子鹰拥护者

    积分
    63894

    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时观看古装剧时,常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个情节:一个女子在街上跪着,面容悲伤,前面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身葬父”


    许多小伙伴对此感到困惑,他们认为古代埋葬一个人并不困难,只需要挖个坑就可以了。为何要选择在大街上进行卖身葬父呢?


    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道德压力下,孝道成为束缚


    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拥有最崇高的地位,孝顺曾被视为评选官员的标准之一。


    孟子说过:“若不孝顺亲人,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若不心怀孝敬之心于亲人,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子女。”


    这也表明古代人非常重视孝道,而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生死大事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普通百姓的尽孝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社会评价的基准。一旦有人被发现不孝,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在汉朝,孝道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关键标准之一。这表明一个人是否孝顺与他的社会地位及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即便是出身贫困的个体,也必须全力以赴为父母筹办丧事,以免遭受不孝的指责。




    在这种道德压力下,董永面临无奈选择去卖身葬父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董永家境贫困,父亲过世后,他实在没有能力安葬父亲。但出于对孝道的信仰,他毅然决定成为奴隶,只为筹集葬礼所需的费用。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甚至被赋予神话的色彩。


    后来,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称上天被动用的孝心所感动,专门派来了一位仙女,帮助董永清偿了债务,让他获得了自由。


    女性面临的双重困境:以身作则照顾家人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也无法摆脱孝道的束缚。当家庭遭遇变故,需要筹措葬礼费用时,有些女性不得不选择出卖身体以履行孝道。这种行为不仅展示了她们的孝心,也突显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一个高官因犯事被关入监狱,最终去世,留下女儿身陷困境。为了举办父亲体面的葬礼,女儿只能出卖自己做妾。幸运的是,买主被她的孝心所感动,不仅帮助她办理了父亲的葬礼,还收养她为义女。


    尽管这则故事以较为圆满的结局收场,却揭示了古代女性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她们必须恪守孝道之责;而另一方面,她们不得不面对被贩卖为奴婢或妾室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有些女性可能被卖至青楼,从此沦为社会底层。


    在这样的情境下,卖身以葬父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极为艰难的选择。她们不仅要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也要直面不确定的未来。即使故事中的女子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善良的买主,她们的人生道路依然会被彻底改写。




    三、经济上的束缚:土地和户籍制度下的生存挑战。


    除了孝道的限制,古代办理葬礼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难题:土地问题。在古代社会中,土地的私有化程度很高,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普通老百姓所种植的土地实际上是雇主所有的,因此他们没有土地的使用权。


    因此,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连一块能够安葬亲人的土地都难以获得,这种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直接造成了许多人无法为亲人进行安葬。


    在同一时间,古代社会对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很多不便。如果失去了户籍,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障,无法获得正常的社会资源。因此,卖身来供养父亲不仅仅是为了尽孝,更是为了获取一个生存的机会。




    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经历为例,朱元璋本身家境贫寒。当他的父母逝世时,家里无力办理葬礼,父母的尸体即将被丢弃到不明墓地。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一位慷慨的善人,看到朱元璋的悲惨境遇,便赐给他一小块土地。


    朱元璋随即感谢,并安葬他父母于那片小小的土地上,将此地牢记在心中。即便登基后,他仍不忘迁葬父母,这故事或许真实性有待验证,但却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普遍面临的困境。


    在选择以卖身葬父来表达孝道的人看来,他们希望通过这种途径不仅能履行孝道,同时也能得到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期待在偿清债务后,能够重新找到生活的立足之地,或许还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户籍。这种似乎极端的选择实际上是在严苛的社会制度下为了求生存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四、文化的束缚:繁琐的丧葬仪式和尊重厚葬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仪一直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地位,婚、丧、嫁、娶,这种排序也显示了其重要性。古人认为,一个人的葬礼不仅关乎死者的安宁,还与生者的福祉息息相关。因此,丧葬程序变得极为复杂,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谈谈古代的丧葬仪式流程。


    古代的葬礼程序一般以“招魂”仪式开始。在人刚去世时,家属会在屋顶上呼喊死者的名字,期望能够召回逝去的灵魂,这表现了他们对亡者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的程序是"小葬"和"大葬"。"小葬"是为逝者穿上寿衣,而"大葬"则是将尸体放入棺材。在此过程中,亲属需要多次悲叹和守夜,以表达悲痛,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已故确实已经去世,避免出现错葬的不幸。




    灵堂的搭建是整个丧礼的核心,在这里,在亡者去世后,家人和亲朋好友将举行一系列的悼念仪式。怀念与敬意寄托于逝者身上。然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延续几天,在这段时间里,家人需要不断准备祭品并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


    出殡仪式最终到来,古人认为这是逝者与亲友告别的最后机会。因此,出殡队伍通常规模庞大,仪仗引路,送葬队伍阵势宏大,表达对逝者最崇高的尊敬。


    参与这些复杂的葬礼仪式不仅是耗时费力的,还需要大量金钱投入。对于普通人来说,完成如此繁琐的葬礼程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在“厚葬”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来安排葬礼,以尽孝道、维护名誉,这就导致了卖身葬父的现象的出现。




    五、道德和现实的困境:卖身葬父者的命运


    选择以卖身来安葬父亲的人,往往面临着命运的多重不确定性:男性常常被买去从事辛苦的劳作,而女性则有可能沦为丫鬟或妾侍。他们的生活水平与买主的仁慈密切相关,有些人或许会遇到良心买主,获得相对公正的对待;但更多的人可能会陷入更为困苦的境地。


    尽管面临着如此困难的选择,许多人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卖身以安葬父亲。这不仅揭示了孝道在古代社会中的深厚影响,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在面对生死问题时的价值观。


    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行为可能是他们唯一能够想到的解决办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愚昧或盲目。通过出卖自己,他们不仅仅是在给父母最后的告别,也在某种程度上争取了一线生机,尽管前景困难,但至少还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卖身葬父”这一现象,实际上是古代孝道理念、经济压力、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尽管目前我们不再遇到"卖身葬父"的处境,但孝道思想和丧葬文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工厂自配网络商城,总有一款适合您
    http://www.kender.cn
    中越论坛
    http://2cto.com.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官方商城|手机版|小黑屋|影子鹰YZYING ( 粤ICP备2021124288号 ) 本站已运行

    GMT+8, 2025-7-7 13:50 , Processed in 0.0807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