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国民党统治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瓦解后,依然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台湾的国民党当局被逐出联合国。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以“国内法”的形式单方面制定了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并设立 美国在台协会(英语:AmericanInstitute in Taiwan,缩写:AIT)来与台湾保持双边关系。 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 政府,以此为基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截至2024年1月,只有12个国家与台湾地区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并在其行政中心台北市设立所谓“外交代表机构”。台湾地区的许多非“邦交国”以民间社团名义在台设立具备大使馆、领事馆功能的准官方代表机构。同时台湾地区在许多非“邦交国”设立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行使大使馆或领事馆部分权责,维持非官方关系。 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国际奥委会的成员,以“ 中国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称作为参加国际体育运动的代表团名称。 截至2021年,共计145个国家及地区给予中国台湾护照 免签证或 落地签证待遇。 历史综述台湾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文化,同时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根植于台湾民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从起源、发展、形式、影响等诸方面均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完整性、发展性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台湾文化多元多次重组,文化的各个要素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运动状态,各区域文化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区城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特殊的历史道路,尤其是百年来与大陆隔离的历史,使台湾文化的个性较之其他区域文化尤为独特。台湾文化由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所构成。 地名由来“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开发台湾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大员”“台员”“大湾”等,后定名为“台湾”。 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湾”名称,但直到明朝“台湾”指代的都是台湾省台南地区。清朝时官方才将全岛正式定名“台湾”,并设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在光绪年代之前是台湾唯一的“府”,1885年设台湾省。台湾省的简称取省份名首字“台”。 右图(手机版为上图)上方为“台湾”名称的繁体字正式书写,在台湾地区官方文件和教科书等正式场合中使用;下方的书写中,原本繁体的“台”字采用了同音的异体字,因而和简体汉字相一致,这种写法广泛地用于台湾民间与媒体。 · 演变 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称“岛夷”, 汉朝和 三国时期称“东鲲”“ 夷洲”; 隋朝与 唐朝时称“ 流求”; 宋朝时称“ 流求”或“琉求”; 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 鸡笼山”(指台湾北部)、“ 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 大员”“ 台员”,而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 郑经改为“东宁”。 [19]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 台湾府,隶属于 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 别称 台湾除能源资源较贫乏外,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水力资源等较为丰富,因而有宝岛之称。 · 国际场合 民俗台湾民间习俗与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 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民俗活动较为知名。高山族的托球舞、阿美人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都为台湾民俗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台湾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庆活动, 城隍、 妈祖、 关圣帝君等祭典活动也成为台湾特殊文化,如正月初一各地庙宇的抢头香,正月初六祭“ 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 艋舺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正月十五的 灯会、 盐水蜂炮、炸寒单,农历3月规模盛大的妈祖绕境进香“妈祖祭”和7月的“盂兰盆会”等都是著名的节庆活动。 台湾民俗活动 | 台湾省地方传统节庆 | 地区 | | | 平溪天灯(新北市平溪区)、 鸡笼中元祭(基隆市)、大溪普济堂关圣帝君圣诞庆典暨绕境仪式(桃园市大溪区)、 抢孤(宜兰县头城镇) | | 苗栗𪹚龙(苗栗县苗栗市)、三义云火龙节(苗栗县三义乡)、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旱溪妈祖绕境十八庄(台中市东区、南区、北区、北屯区、大里区、太平区、雾峰区、乌日区)、犁头店穿木屐躜鲮鲤(台中市南屯区)、东势新丁粄节(台中市东势区)、北港朝天宫迎妈祖(云林县北港镇) | | 下路头秋千赛会(嘉义市)、 盐水蜂炮(台南市盐水区)、东港迎王平安祭典(屏东县东港镇)、 抢孤(屏东县恒春镇)、新港奉天宫天上圣母元宵绕境(嘉义县新港乡)、民雄大士爷祭典(嘉义县民雄乡) | | | | 丰年祭(阿美人、排湾人、噶玛兰人)、感恩祭(泰雅人、太鲁阁人)、 射耳祭(布农人)、年祭(卑南人)、 战祭(邹人)、 小米收获祭(邹人)、小米祭(鲁凯人)、黑米祭(鲁凯人)、祈雨祭(鲁凯人)、勇士祭(鲁凯人)、 矮灵祭(赛夏人)、 收获祭(达悟人)、 飞鱼祭(达悟人)、 祖灵祭(邵人)、 火神祭(撒奇莱雅人)、 收获节(赛德克人)、圣贝祭(拉阿鲁哇人)、米贡祭(卡那卡那富人) | 方言台湾的闽方言主要包括 闽南话(人口占据绝对优势)、 闽东话和 莆仙话(使用人口都很少)。其中闽南话又分为四种腔调: 漳州腔、 泉州腔、鹿港腔、海口腔。台湾的 客家话主要包括四县腔、海陆腔、大浦腔、 诏安腔以及其他一些腔调。台湾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的认定则高达42种(还在增加),主要有中部阿美语、北排湾语、北部阿美语、卡那卡那富语、邹语、卡群布农语、沙阿鲁阿邹语、卓群布农语、奇莱语、东排湾语、东鲁凯族语、知本卑南语、初鹿卑南语、邵语、南王卑南语、南排湾语、泰雅万大语、泰雅泽赦利语、泰雅赛考利克语、郡群布农语、道泽语、德克达雅语、德路固语、噶哈巫语、噶玛兰语、赛夏语、峦群布农语等。 闽南语是台湾最主要的方言。台湾省的闽南语属于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的泉漳话,主流腔口发音与福建厦门话、漳州话比较接近。总体上说,台湾话在北部偏泉漳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内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因为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宜兰平原,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不过,台湾闽南语经过四百年演化,闽南语的 漳州话和 泉州话在台湾发生融合,加之部分词汇吸收台湾少数民族南岛语言以及日语等外来语,使得台湾省的 闽南语与福建省的 闽南语无论是腔调、语词内容上存在不少差异。例如厦门话中,柳声母接近于浊齿龈塞音[d](鼻化韵母时作齿龈鼻音[n])和浊双唇塞音 (鼻化韵母时作双唇鼻音[m])的对应。 虽然台湾闽南语与 厦门话都是由漳州话和泉州话混合而成,但二者混杂的方式不太一样。其中在语音及语法上的差异很小,尤其台湾闽南语中的台北话跟厦门话在语音上最为接近。台湾闽南语和厦门话最主要的差异是在词汇方面,约有10%的不同。台湾由于交通、学校制度、电视、广播事业发达,工商业、征兵、就业、就学所带来人口的流动量和交流量远超过福建,以致于台湾闽南语的内部差异微小,互相通话毫无阻碍。厦门话虽然素有“闽南话的标准话”之威信,范围却只限于厦门市和它的近郊,不论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内部差异微小的台湾闽南语。厦门自19世纪中叶成为通商口岸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厦门话也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优势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话、漳州话的地位而被视为是闽南话的代表。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到40、50年代之间,也确实有把厦门话视为台湾闽南语的标准语并加以仿效的倾向。但这种观念在现在已经消失,由台湾民间语言及媒体语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词典及教科书的编辑等看来,所使用的都是台湾闽南语而不是厦门话。 [206]根据台湾当局2020年的统计,1986年至1994年出生的台湾人说闽南语的比例已降到22.3%。 台湾的 客家语优势腔为四县腔及海陆腔。但其中又以四县腔较为强势,在公共场合如车站多采此腔发音。四县腔与海陆腔对同一个字的发音十分相似,但声调的调值却往往相反,形成两者在读同一句话时,出现声调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情形。虽然两种腔调有声调转换的关系,但只会其中一种腔调的人和操持另一腔调者要进行对话时仍有难度。台湾客家人主张让客家话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公共的力量保障客家语言能够维系。为此,客家话在公共广播系统上如动车上、地铁上、公交上应该广播。台湾当局成立了客家事务委员会,用行政力量维护客家的语言和文化,并成立了客家电视,24小时用客家话播音。不仅如此,为了满足岛内其他族群对客家话的好奇,台湾当局鼓励学习客家话,成立客家语言认证,通过考试的方法证明客家话水平资历。 语言文字台湾光复后,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于1946年4月成立, 其核心思想是刷清日语影响,从方言到学习国语,由“孔子白”过渡到国音1948年2月,台湾各县市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形成推行国语的全面性行政体系。 自国民党退台后,为出于政治需要,推行了多个“国语”政策,使得大部分民众会讲“国语”。 戒严结束后,随着台湾“本土化”意识为动力的民主化浪潮的高涨,民众要求“本土语言”教育,1996年正式将“母语”教育纳入课程。 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已废止汉语普通话推行办法,对岛内14种语言一视同仁,为台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 台湾所称的“国语”相当于大陆的普通话,以北京音作为标准音。繁体字在台湾语文生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育、媒体、新闻出版等领域(正式出版物)都使用繁体字,出版物的繁体字主要依据《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等标准。俗体字(简体字)主要是手写时候使用(出版物一般不允许使用),其用字主要依据《标准行书范本》,这个标准中含有很多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简化字。 台湾长期以来一直使用颁布于1918年的注音符号作为其文字辅助形式。 台湾采用双轨制拼音政策,在教育及辞书等领域,主要使用注音符号。随着信息化发展,注音符号成为台湾计算机及移通讯的主要输入法。而在译音领域(主要是公共服务领域。如路牌、招牌等)台湾使用过不同的拼音方案,如注音符号、威妥玛式拼音、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等,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决定采用汉语拼音,目前在译音领域主要采用汉语拼音,但是县市一级地名中仍保留了威妥玛式拼音。 在读音上,由于两岸语音标准存在差异,尤其是台湾较多地保留了古音和多音字,有些常见的字词读法也不一样。在词汇上,有些常用词汇也存在一些差异。此外有一些词语,词形一样,但意思不一样。 宗教信仰台湾省近八成的民众拥有 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 宗教仪式与 庆典。 佛教、 道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经历长期发展,是台湾信仰人数最多和第二多的宗教。这两种宗教在台湾相互融合,对于绝大部分台湾民众而言,佛教与道教的界限相去不远; 西方常见的 基督新教、 天主教与 伊斯兰教等 宗教在台湾也拥有不少信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和中庸主义思想影响着台湾社会,东西方宗教在台湾和睦相处,彼此包容又蓬勃发展。台湾许多宗教团体通过办理社会公益事务从而提高民众福祉,发挥稳定社会的功能。 台湾的佛寺相当重视 佛教教育,台湾的 佛学院品质和数量都具有相当水准,僧尼之中不乏高学历者。台湾佛寺也积极从事终身学习的推广,其在艺术教育及生命品格教育上的贡献,更是受到台湾普罗大众的推崇。还有些佛教团体则以入世的态度,直接参与社会工作,汇聚社会资源,实践服务与回馈的理念。 道教在台湾常与民间信仰结合,因此多以地域性香火庙为主体,除济贫赈灾等社会事业外,也常透过 科仪、 醮典及 庙会庆典活动,对社会发挥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台湾许多知名的道教庙宇也积极投入社会教化及社会医疗等工作。明清时代来自福建等地的移民,带来许多高僧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县的清水祖师信仰、显应祖师信仰,闽西的定光古佛信仰等。而高僧信仰在台湾亦会道教化,如道教庙宇、鸾堂也时常奉祀原属佛教禅宗的达摩祖师、济公与普庵禅师等。台湾道教源自福建泉州与漳州一带盛行的 天师道。福建道教 闾山派一直都是台湾主要信仰之一。 清朝时期,福建省漳州、泉州居民大量渡海来台。当时台湾海峡风浪很大,所以移民们都携带神像、香火、香灰作为护身符,其中以 妈祖神像最多,因为妈祖是海神,所以神常被安置在船上,以祈求她保护航海安全。台湾最早建立的妈祖庙是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立庙的 澎湖天后宫。 台北行天宫是以“关帝”为主祀之神,又称恩主公,台南的 盐水蜂炮活动就是迎接关帝出巡。明代城隍信仰兴盛,因此自明郑时期以来,台湾有许多城隍庙宇。一般台湾民众普遍祭拜的天地鬼神则有 土地公;其次是 三界公,也就是俗称的 天公。而在汉族移民开垦台湾初期,由于医药不发达,只要有疾病流行,就会造成许多人死亡,所以人们都信仰瘟疫之神“ 王爷”。王爷又称“ 千岁爷”、“府千岁”,有很多不同的姓氏,传说王爷可以去除疾病,所以人们相信他可以疪佑身体健康。到了后期,村落渐渐繁荣信徒就兴建各种寺庙来感谢神的保佑,所以妈祖和王爷也就成了台湾寺庙供奉神明的两大系统。在当时,寺庙不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济等功能。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 哲学观被 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在台湾有着大众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 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例如深受家族企业模式影响的台湾经济发展、台湾常见的家族生活方式等都体现了儒家家庭伦理对台湾的影响。 [148]台湾各地每年都会举行“释奠礼”纪念 孔子诞辰,以表达台湾民众 慎终追远及弘扬儒家文化精神的愿望。 [149]在明郑时代,发源于中国大陆的儒家思想全面移植于台湾,这一时期建造了台湾最早的 孔庙和“ 儒学”(指学校),即被称作“全台首学”的 台南孔子庙。清代台湾共成立十三所 庙学,当时台湾的儒学主流是 朱子学。 基督新教和 天主教在台湾着重教育,创办了许多宗教学校,同时兴建医疗机构、庇护与关怀弱势儿童及妇女,还从事灾难的救助。例如,天主教训练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修女在医疗界、教育界及社工界服务。 台湾 高山族传统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包含自然崇拜及祖灵崇拜。高山族人民认为天地世间的万物、自然现象和祖先都有神灵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