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综述 2024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为9856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617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9609亿元,同比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52340亿元,同比增长5.4%。 2024年,山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数字经济撑起“半壁江山”,规模占比超过49%;服务业增加值达5.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9万亿元、同比增长5%;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9.4%;全年接待游客超9亿人次,旅游收入破万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 第一产业2024年,山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2832.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3年增长3.9%。农业经济总量连续3年稳定在1.2万亿元以上,农业大省地位进一步稳固。分行业看,农林牧渔各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种植业产值6753.2亿元,增长3.4%;林业产值251.9 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2948.5亿元,增长2.8%;“蓝色粮仓”建设助推渔业较快发展,渔业产值1739.4 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39.3亿元,增长8.9%。 2024年,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12618.9万亩,比2023年增长0.3%;单产452.5公斤/亩,增长0.7%;总产量1142.0亿斤,增长1.0%,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全省油料播种面积948.4万亩,增长0.7%;总产量284.3万吨,增长1.3%。棉花播种面积达到149.7万亩,增长3.4%;总产量12.7万吨,增长1.0%。蔬菜总产量突破9600万吨,比2023年增长3.8%。大力推进低产果园改造,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加强现代果园建设,特色品种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园林水果实现产量2123.0万吨,增长4.0%;瓜果产量达到1200万吨,增长3.0%。 2024年,山东省猪牛羊禽肉产量928.3万吨,比2023年增长2.5%。生猪出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全年出栏4333.6万头,下降7.0%;年末生猪存栏2673.4万头,下降4.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88.7万头,增长0.3%。牛羊生产规模收缩,牛出栏246.8万头,下降8.1%;羊出栏1982.6万头,下降13.7%。牛奶产量313.5万吨,下降1.5%。肉禽生产增势稳固,禽蛋产量有所下降。其中,家禽出栏35.2亿只,增长13.5%;禽蛋产量438.2万吨,下降5.2%。 2023年,山东省打造67个国家级海洋牧场,139个省级海洋牧场。重点支持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建设,推进工厂化和陆基圆桶养殖,设施渔业发展步伐加快,水产品产量稳步提升。2024年,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907.3万吨,增长3.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79.8万吨,增长3.5%;淡水产品产量127.5万吨,增长3.3%。 2024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增长速 | 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 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产业2024年,山东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1934.9亿元,比2023年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6%。建筑业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企业13185家,比2023年末增加615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922.9亿元,比2023年增长6.1%。 202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3年增长8.3%,增速高于2023年1.2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97.6%,与前三季度持平,较上半年扩大2.4个百分点。 2023年,山东省增加值总量居前十位的工业大类行业中有9个实现增加值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七成,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发展。其中,石油、化工、通用设备、汽车等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1.0%、13.7%、14.4%、20.5%,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9、6.6、7.3、13.4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22年增长9.7%,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6个百分点,分别较前三季度、上半年提高0.4、2.5个百分点。其中,互感器、服务机器人、光电子器件等新动能产品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9%,较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产销水平较高,产销率分别为98.5%、97.5%,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6、0.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服务 2024年,山东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34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23年增长5.4%,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53.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202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2%,增速高于2023年1.9个百分点,高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全年服务业经营状况景气指数持续位于“较为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平稳,对2025年一季度预期良好。 2024年,山东省共接待国内游客9.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879.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23年分别增长11.3%和12.0%。新增5A级景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五星级酒店7家,五星级民宿36家. 零售 2024年,山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60.4亿元,比2023年增长5.0%。其中,餐饮收入4680.7亿元,增长7.7%;商品零售额33279.7亿元,增长4.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842.8亿元,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117.6亿元,增长5.8%。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2023年增长1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5%,金银珠宝类增长2.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2%,汽车类增长2.7%,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33.9%,新能源汽车增长32.0%。2024年,山东省网上零售额7543.1亿元,比2023年增长7.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54.3亿元,增长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7%。 运输 2024年,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3.6亿人次。完成货运量34.6亿吨。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周转量1053.6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5336.4亿吨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0.7亿吨,比2023年增长5.1%;集装箱吞吐量4502.3万标箱,增长7.9%。 电信 2024年,山东省电信业务总量1113.0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039.1亿标准量。快递业务量95.2亿件。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844.2万户,其中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98.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18.1部/百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0579.0万户。 保险 2024年,山东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598.1亿元,比2023年增长4.6%。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87.4亿元,增长7.2%;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10.7亿元,增长3.6%。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438.3万亿元,赔付支出1456.2亿元。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3.3亿元,增长12.7%,为1717.7万户(次)农户提供2045.4亿元风险保障。 金融 2024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2920.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3826.6亿元,比2023年末增长8.7%,比年初增加13899.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1134.7亿元,增长9.0%,增加12467.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8848.7亿元,增长12.5%,增加4445.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681.3亿元,增长20.0%,增加5812.6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10.1亿元,增长17.3%,增加3035.3亿元。绿色贷款余额22052.5亿元,增长29.4%,增加4994.1亿元。 202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 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功能区山东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县(市、区)为单元确定三类主体功能区。其中,农产品主产区52个,主要位于鲁西、胶莱、沂沭等平原地区,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17个,主要位于泰山、沂蒙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等地区,是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城市化地区67个,主要位于济南、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设区市市辖区,以及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廊道,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经济开发区 截至2023年8月,山东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6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9家,省级开发区131家。2024年1月,商务部公布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山东9家国家级经开区入围商务部考核评价“百强”,较2022年增加6家。其中,1984年成立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既属于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开区,也是山东省经开区的“领头羊”,在商务部的排名中常年位列省内前两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3年8月,山东省政府发文批复设立诸城、兖州、宁阳、齐河、邹平、坊子、龙口等7家省高新区,全省高新区数量增至27家,其中省高新区增至14家。高新区已经成为该省工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以占全省1.7%的陆地面积创造了12.9%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5%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全省超过21.9%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超过47.6%的有效发明专利,建设了60%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