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4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7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9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99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22%,比上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78‰;死亡人口77.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1‰。 参考资料: 民族 河南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59万人,其中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全省有3个城市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4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县(市、区)58个。 截至2020年11月,根据河南省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8210038人,占98.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481人。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314754人,增长5.7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7198人,增长2.41%。 语言 河南方言词汇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因其与通语具有较大的共性特征。一部分词语是从古代继承而来,词义、用法后来发生了改变而具有方言特色。河南方言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在广大县市中表现相当一致,只是词法方面稍有不同。 河南省的方言分为两类:一类属晋语,包括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所辖的19个县、市,其共同特征是保存了古入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调类;一类属中原官话,包括郑州市、开封市等111个县市。其共同特征是入声消失,古入声的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多读阴平,全浊声母字今多读阳平。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在不同地区语音又有一定差异。按其内部的语音差异,又可以分为5个片。全省共可分成郑汴、洛嵩、蔡汝、信潢、陕灵、安沁6个方言片。 宗教信仰 河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 河南洛阳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孕育地,道教尊奉的始姐老子李耳曾在洛邑任藏室史。位于洛阳市的上清宫,是道家学派和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老子曾在此处酝酿《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道教的开山祖师张陵、“万古丹经王”魏伯阳、帛家道开山祖帛和、全真道开山祖王重阳等人都曾在此处修炼。除此之外,在中国佛教兴盛时期,佛教文化中心地带正是围绕河南洛阳及周边展开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久。中间虽经历北周灭佛,但到了隋唐,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支持、宗教文化资源的高度聚集和文化的开放包容,佛教再度兴盛。盛唐之际,朝廷不仅大力发展佛教、道教,对于外来宗教也十分开明,西方的袄教(拜火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景教等,都在唐朝时相继传入。多种宗教同存共生,有力地塑造了洛阳多元宗教文化的景观,影响了民俗信仰、政教关系以及文化艺术等。 经济 综述 河南省既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 区域性综合能源基地以及通信枢纽。 河南省具备完备的产业供给体系和能力,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超过1/4,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是多个产业链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制造业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2024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635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91.4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4346.17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33752.42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为8.6∶38.3∶53.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888元,增长5.5%。 2024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8%,民间投资增长10.5%,工业投资增长21.6%,“7+28+N”产业链群投资增长25.7%,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7%。 2024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6861.97亿元,比上年下降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98.91亿元,下降2.6%,其中税收收入2735.54亿元,下降4.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460.99亿元,增长3.7%。 第一产业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大宗经济作物优势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河南省耕地面积为1.1亿亩以上,居中国第3位。粮食播种面积在1.6亿亩以上,居中国第2位,河南省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大,高居中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2大粮食作物。河南省是中国第二的产豆大省,花生、芝麻产量均居中国第一。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四位。 河南省还是中国粮食加工第一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每年还外调粮食和粮食制成品600亿斤。 1990年10月,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了中国第一家粮食批发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1993年5月,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运行,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1995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中国第一个粮油交易网——中华粮网。 2024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10777.1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8.15千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675.38千公顷,减少10.69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3866.62千公顷,增加2.25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628.19千公顷,增加17.94千公顷,其中花生播种面积1318.41千公顷,增加11.37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829.75千公顷,增加30.35千公顷。 2024年,河南省粮食产量6719.37万吨,比上年增加95.10万吨,增产1.4%。其中,夏粮产量3785.70万吨,增产6.6%;秋粮产量2933.67万吨,减产4.6%。小麦产量3785.31万吨,增产6.6%;玉米产量2238.63万吨,减产5.4%。 2024年,河南省油料产量704.87万吨,比上年增产0.3%,其中花生产量638.22万吨,减产0.1%。蔬菜产量8068.58万吨,增产2.7%。食用菌产量196.71万吨,增产3.7%。瓜果产量1544.22万吨,增产2.8%。 2024年,河南省猪牛羊禽肉产量688.2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470.92万吨,增长1.2%;牛肉产量39.13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28.75万吨,增长5.3%;禽肉产量149.41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418.25万吨,下降5.2%。牛奶产量230.35万吨,下降3.0%。年末生猪存栏4030.89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2%;全年生猪出栏6029.08万头,比上年下降1.2%。 2024年,河南省水产品总产量100.44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养殖产量89.33万吨,增长2.8%。 第二产业 河南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河南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5个产业。 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中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河南纱产量占全国11%,纯棉纱产量占全国18%,尼龙工业丝、氨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以女裤、童装等为特色的服装服饰业闻名全国。 河南省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形成了新型材料、先进装备、现代食品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链。 2024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4%;股份制企业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5%;私营企业增长8.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7%,制造业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8%;传统支柱产业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0%;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7%;消费品制造业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7%;“7+28+N”产业链群增长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2%。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8593.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利润总额2003.00亿元,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49元,比上年减少0.06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5.7元,减少0.6元。 2024年,河南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231.11亿元,比上年增长6.4%。建筑业企业本年新签合同额12464.85亿元,下降4.3%。 第三产业 河南省以文旅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以国际航空、班列、金融、会展等功能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例如,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实现省内出发游客4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节点城市。 2023年春节河南省接待游客量居全国第5位,旅游收入居全国第7位。 2024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96.6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937.31亿元,增长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59.38亿元,增长6.6%。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7.2%,饮料类增长15.8%,烟酒类增长13.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5%,化妆品类增长5.1%,金银珠宝类增长19.0%,日用品类增长1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7%,中西药品类增长9.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6%,家具类增长1.5%,通讯器材类增长28.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6%,汽车类增长1.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915.0亿元,增长12.5%。 2024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820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5227.00亿元,下降1.0%;进口2974.71亿元,增长5.2%。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新设立企业428家,比上年下降8.0%;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861.18亿元,增长6.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2.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 截至2024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9446.93亿元,比年初增加8862.0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9064.03亿元,增加8857.2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9257.26亿元,增加5660.60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8910.22亿元,增加5769.28亿元。 截至2024年末,河南省共有上市公司164家。发行股票165只,其中发行A股111只,发行境外股票54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49.25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48.05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13685.56亿元。 2024年,河南省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702.06亿元。其中,财产险647.25亿元,人身险2054.81亿元。赔款支出与给付1238.61亿元。其中,财产险473.15亿元,人身险765.4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