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综述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安徽省经济的“三驾马车”,安徽省此三项的主要指标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4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5062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60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7452亿元,增长4.9%。工业增加值14171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38.8:53.9调整为7.0:38.7: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694元(折合11612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8203元/人,比上年增加7069元/人。 参考资料来源: 2024年,安徽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2601.2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95.2亿元,增长4.1%。重点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增长2.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0.2%。 2024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4.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工业投资增长13.6%,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民间投资增长1.7%,其中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11.7%。 第一产业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是典型的农业大省。种植业方面,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占75%以上,总产量4000万吨左右,面积居全国第4位,总产量居全国第4-5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和其它旱粮作物,其中小麦常年播种面积4200万亩左右,总产1600多万吨;水稻面积3700多万亩,总产1500多万吨;玉米面积1800多万亩,总产600多万吨;大豆面积900万亩,总产90万吨。大宗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蔬菜等,其中,2017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500万亩左右,总产80余万吨;棉花面积70余万亩,总产4万多吨;蔬菜面积1000万亩,总产2200万吨(第三次农业普查修订),其它如茶叶、蚕茧、水果、中药材等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安徽省是中国畜牧业大省和淡水水产品的主产省,池塘、湖泊、水库、河沟及稻田等内陆水域总面积位居中国前列。此外,安徽省还是中国重要产茶省份之一。茶叶不仅产量大、品种繁多,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安徽名茶久负盛名,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安徽省粮食种植面积11017.3万亩,比上年增加15.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998.1万亩,增加32.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4184.3万吨,比上年增产0.8%。其中,夏粮1759.3万吨,增产1.1%;早稻99.9万吨,减产1.5%;秋粮2325.0万吨,增产0.7%。油料产量189.5万吨,增产0.3%。 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猪牛羊禽肉产量486.5万吨,比上年下降1.9%。禽蛋产量212.9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63.2万吨,增长17.9%。水产品产量261.2万吨,增长2.8%。年末生猪存栏1545.5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4%;全年生猪出栏2952.4万头,下降4.0%。 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20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2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4万亩。 第二产业安徽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企业不到80家,年产值仅4.4亿元。改革开放之后,安徽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率先在轻工业领域取得突破,上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轻工大省”。进入21世纪,安徽专门出台《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 202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4%。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5%,制造业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1%,汽车制造业增长26.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9%。工业产品中,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47.4%和12.9%,汽车产量增长43.3%、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94.5%。 2024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2.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6%。全年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202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98.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632.0亿元,下降1.8%;股份制企业1969.3亿元,增长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25.0亿元,增长8.1%。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225.1亿元,下降15.5%;制造业1920.6亿元,增长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52.6亿元,增长21.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08元,比上年增加0.4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37%,下降0.13个百分点。 2024年,安徽省建筑业增加值550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098家,比上年末增加447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808.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960.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007.3万平方米,减少3458.3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2024年,安徽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296亿元,比上年增长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17亿元,增长3.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73亿元,增长5.3%;金融业增加值3050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2835亿元,下降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226亿元,增长15.3%。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85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利润438亿元,增长4.8%。 2024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7.7亿元,比上年增长4.7%。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4.8%,餐饮收入增长4.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9.9%,日用品类增长12.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9%,中西药品类增长2.7%,通讯器材类增长10.5%,汽车类增长9.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1%。全年网上零售额4925.5亿元,增长12.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28.9亿元,增长11.1%。 2024年,安徽省货物进出口总额8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出口5797.5亿元,增长10.8%;进口2851.0亿元,增长1.0%。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4.0%。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合计出口490.1亿元,增长23.6%。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632.6亿元,增长6.3%。其中,出口3063.0亿元,增长11.0%;进口1569.6亿元,下降1.7%。 2024年,安徽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6个,比上年增长0.7%;合同利用外资235亿元,下降14%;实际使用外资123.7亿元,下降15%。截至2024年底,9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皖设立外资企业203家。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3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7%;完成营业额23.0亿美元,下降15.8%;当年外派劳务人员6729人,下降4.5%。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62个,实际对外投资26亿美元,增长12.3%。 2024年,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827.1亿元,比上年减少2060.3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2014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72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18.0亿元,增长10.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260.9亿元,增加8270.5亿元,增长10.6%。 2024年,安徽省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85.0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股7只(含3只首次在北交所公开发行股票),筹资22.3亿元;A股再筹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非公开增发、认股权证)26.4亿元;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公司债筹资36.3亿元。年末有A股上市公司182家,比上年末增加7家,上市公司市价总值19487.0亿元、增长4.9%。 2024年,安徽省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692.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49.1亿元,增长4.4%;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43.3亿元,增长4.9%。赔款和给付816.8亿元,增长23.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86.7亿元,增长10.2%;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430.1亿元,增长39.4%。 经济功能区截至2024年1月,安徽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1家,其中包括合肥、芜湖、铜陵、池州等国家级工业主导型开发区20个,国家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6个,省级工业主导型开发区96个,省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9个。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125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32所,普通高中683所,初中2727所,小学5739所,幼儿园10363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7%。 医疗卫生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有医疗卫生机构32600个,其中医院13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55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92个、其他卫生机构19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30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26个,村卫生室1555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94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0万人,注册护士24.6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4.8万张,其中医院34.5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4.0亿人次。 科技2024年,安徽省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8.6万人,新增高层次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以上)3.2万人。全省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9.0万人。全省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3个,省重点实验室271个;省产业创新研究院28家,其中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8家。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个,其中国家级8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3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3.5万家、居全国第5位。全年登记科技成果19305项,其中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1355项。授权专利14.8万件,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19.6万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2.0件。全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929.9亿元,增长25.3%。 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获得有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780家,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8个;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92个(包含在皖分部、分公司),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1520个。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94项、国家标准5583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4390项。累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4个、有效注册商标145.9万件。 文化事业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拥有文化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252个(含非国有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9项,省级名录626项。 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有广播电视台78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5%。有线电视用户781.7万户。全年出版报纸83种,总印数4.56亿份;期刊(杂志)183种,总印数0.28亿册;图书10671种,总印数3.66亿册。年末全省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25个,馆藏档案资料7332.0万卷(件、册),档案馆总建筑面积70.5万平方米。 体育截至2021年7月,安徽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共收获14枚奖牌,许海峰、邓琳琳、孟苏平等运动员夺取4枚金牌,其中,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共获得56枚金牌、43枚银牌、52枚铜牌。全年共举办体育赛事活动7542场,参加活动680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67.3亿元。 社会保障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7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386.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18.4万人,全年为20.5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25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96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807.1万人。年末2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2.2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8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024年末全省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2730个,床位32.7万张,收养救助人员13.4万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和设施1.1万个。全年50项民生实事累计统筹各类资金567.2亿元。 环保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共有省、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85个。全省PM2.5、PM10、SO2、NO2、CO、O3六项指标均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全年16个省辖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2.2%,均优于年度目标,其中7个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长江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为优。巢湖湖区整体水质轻度污染,主要环湖支流整体水质为优。新安江干、支流总体水质为优。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达标率为99.5%。 交通运输综述安徽省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特别是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新格局。 2024年,安徽省货物运输量44.2亿吨,比上年增长4.4%。货物运输周转量12723.3亿吨千米,增长5.2%。港口货物吞吐量6.9亿吨,增长3.4%。旅客运输量2.8亿人次,增长7.8%。旅客运输周转量1120.6亿人千米,增长7.6%。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1591.5万人次,增长6.9%,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1248.1万人次,增长11.7%。 2024年,安徽省民用汽车拥有量1257.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4%,其中私人汽车1125.5万辆、增长5.9%。民用轿车拥有量703.7万辆、增长4.6%,其中私人轿车674.4万辆、增长4.7%。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里程6153千米。铁路营业里程5737千米,其中高速铁路里程2773千米。 公路截至2023年末,安徽省公路总里程23.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804千米、一级公路7098千米。省市县一级公路网基本建成,市与县、相邻县之间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基本实现2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路通硬化路,实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铁路安徽省已贯通了京沪、京福、京港南北大通道,沿江、陆桥东西大通道和华东二通道,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网架构。 [82]截至2022年11月,安徽省铁路总里程达5405千米,其中高铁里程2432千米,高铁里程稳居中国前列。国家高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主通道有两纵三横经过,全省16市均有国家高铁大通道贯通。已开通通达中国4个直辖市、23个省会城市、110多个地级市的直达高铁动车,在中国高铁网中的枢纽地位得以确立,省会合肥实现到长三角主要城市铁路客运公交化运行、2小时快速通达,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现代化铁路网体系。 截至2023年末,安徽省铁路营业里程5501千米、高速铁路营业里程2537千米。 航空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有合肥新桥、黄山屯溪、池州九华山、阜阳、安庆天柱山和芜湖宣州等6个运输机场,肥东白龙、宁国市青龙湾等2个A类通用机场,合肥施湾、长丰北城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等3个B类通用机场。开通航线200余条,覆盖国内外10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一枢十支多点”的机场发展格局。 2022年,安徽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7070746人,货物吞吐量85013吨,运输起降架76688次 航运安徽省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川流横贯省境,长江干线、淮河干流航道横贯全省,联通东西,省内主要城市和矿产资源沿江沿河分布,航道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域面积广阔,大小河流有300多条,总长度约1.5万多千米,通联着绝大部分市、县,并与中国9个省市相通。合肥港、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铜陵港、池州港、滁州港等是成为长江沿线的重要港口。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11千米,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2202千米。拥有营运船舶2.4万艘,净载重吨约5766.3万吨,平均吨位2372.0吨。有生产性泊位879个,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467个。芜湖、马鞍山、池州、铜陵4港年吞吐量超亿吨,芜湖港年集装箱运量突破百万标箱。2023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15.4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8%、10.5%、15.4%,水路货运量连续10年稳居中国第一。
|